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建设智慧城市 助力平安中国 - 品至安防-方案下载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新闻 >

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建设智慧城市 助力平安中国

2022-02-19 08:39:36530人已围观 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在这一背景要求下,作为构建数字中国的基本单元,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重塑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传统安防领域的外延被不断扩大,各类智能设备、细分应用与运营服务应运而生,驱动了安防行业和产业互联网汇聚于智慧城市这个最大的应用场景。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建设总况、标准建立,以及它对安防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安防》邀请到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先生进行深度探讨,以飨读者。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

《中国安防》:作为智慧城市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专家,您能否与我们介绍一下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内涵?
万碧玉: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探索期(2008~2012年)。在国际上,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行业主管、科研机构、城市政府开展了非常多的关于智慧城市方面的工作探索,同时包括IBM中国、微软中国、软通动力、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也在积极推动,就基于早期的如何用数字的方式去支撑城市发展,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和思考。
2、实践期(2012~2016年)。自2012年开始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后,住建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各部门,就开始了大量的试点实践。比如,住建部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一期有90个城市,二期有103个,三期有84个,国家层面有277个试点城市。这么多试点城市有方方面面的不同需求,这时也涌现了大量的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2016年有数据统计,我国有4800多家专门做智慧城市的公司、企业或者单位,有10万个以上的信息化系统把它转型成智慧城市项目,同时也有100多万个包括各种App在内的信息化系统。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地方政府全面开发,各个企业积极参与实践。
3、提升期(2016年至今)。2016年以后,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25个部委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在国家层面,有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也制定了非常多的相关标准。在企业层面,有更多的企业比如信息化大厂等都在做智慧城市方面的工作。
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到“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实际上关于Smart City的定义,国际上是有很大争议的,因为大家的角度不一样,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一个国际组织能够把什么叫Smart City进行非常好的定义。
从整体上来看,现在全世界的城市中,有规划、建设与运营的“智慧城市”70%都是在中国。我们有巨大的市场、巨大的企业推动力和强大的政府保障,我们不仅灵活,而且集中力量办大事,拥有非常强大的机制体制的保障,地方政府也有很高积极性。我觉得未来10年国家仍然会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另外,不管怎样描述智慧城市,不管是叫“智能城市”还是“数字城市”,实际上智慧城市是一个工具、方法或者手段,我们终极的目标是生态的城市、低碳的城市、平安的城市、幸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方法来支撑城市的发展目标。
《中国安防》: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如何?
万碧玉:当前我国100%的省会城市、95%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70%以上的区县都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很多地方已经有了更高要求,普遍性的都已经建完了,比如各地都有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或者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平台。其中当然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很多系统能看不能用或者有屏无脑,所以现在再建系统的时候都在避免这些问题,比如要把公安的系统、交通的系统、应急的系统、城市管理的各种与城市相关的系统融合到一起。
在智慧城市总体建设中,以人为本这肯定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同时也要有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是地方政府,建设系统是为了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比如说2016年在杭州建设的城市大脑。我理解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一开始是选择了解决交通问题,阿里利用自己的产业数据和政府交管部门一起做了一个城市交通大脑,大脑把数据集中起来以后,能够优化当地交通。发展到现在,全国各地有了各种信息化系统,比如“一网统管”“城运中心”等。
“一网统管”是源于上海的实践,它是指政府所有的信息化项目或系统用一张网全部管起来,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把它发扬光大了,有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屏统览等,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城运中心”有各种传感器,把数据汇集起来,分发到各个委办局,然后委办局把业务高效地调动起来,正如习总书记在参观杭州城运中心时讲过的,利用智能化智慧化的方法,让城市更加的聪明。2021年10月,我国第一个关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安防》:您认为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安防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万碧玉:安全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安全更加重要。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是大安防,它不仅有传统的门禁、视频监控等,还涵盖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等,是一个很大的行业。
首先,智慧城市提出以后安防领域有很大的变革。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城市安全问题,在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建设中,国家的投入很多,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比如说我们建中心、建平台、做应用,安全类的大都排位非常靠前,比如我们有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应急等,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起来以后,会更大地促进整个安防行业的发展。
其次,智慧城市提出以后安防行业有一些比较好的机会。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第一个是建设速度太快,导致了规划和设计的欠缺,比如说城市交通,交通一旦拥堵,对摄像头的监控调度需求就非常大,这种欠缺增大了很多安防项目的机会或者产业发展的机会。第二个是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太快,比如说瓦斯爆炸、路面塌陷、城市内涝导致的重大事故等,我们所有埋在地下的,以及架在空中的燃气、水、电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布防传感器,然后把它所有的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提前预警。
再次,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同时也促进我国在安防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我近10年去了30多个国家,考察了大约100多个全世界的智慧城市项目,我一直在给他们举例中国真的非常安全。我们的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包括我们整个的专业服务机构,都使得民众在衣食住行方面非常有安全感。
《中国安防》: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需要解决,尤其是那些与安防相关的难点?
万碧玉: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安防领域有以下几个难点需要解决:
一是摄像头的问题。大家都熟知的问题,一个城市里有多个部门有通过视频监控来进行管理的需求,比如公安、交通、市政、综治等,并且对摄像头的性能要求也各不一样,这样导致出现过一个杆上有多个摄像头的极端情况,那么现在我们的政府或地方主管部门正在统合,进行多杆合一或者多摄像头合一的技术提升和体制保护。另一方面是视频监控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对于政府这样的用户层面来讲,不仅维修成本高,而且还有一个很高的通讯成本,运营商的资费标准也非常高,导致许多地方主管部门用不起。举个例子,我们有的摄像头灯是亮的,但是信息指挥中心看不到画面,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把信息传输回来,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花三五个亿建系统,但每年还要花两到三千万来进行维护,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二是“大安防”里的一些问题。比如作为个体的人,他在有多个利益关联方的基础上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又比如说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带来的种种安全隐患问题。再比如说对于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如何做到用预测的手段提前避免事故的发生等。
《中国安防》:您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与国际合作,您认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于全球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在这方面该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
万碧玉: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属于领先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有多个因素促成了我国智慧城市的高水平:一是我国从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到开发区、生态城等的几平方公里的新区,需求都非常庞大,市场非常巨大;二是我们的产业企业反映非常敏锐,方方面面的产业都在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三是我们的老百姓也有相应的诉求。另外国际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是不一样的,我国是自上而下的,国家非常重视,我们先做好顶层设计以后,然后在需求方面进行整体布局,而国际上许多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是自下而上。
有三个方面能体现我国智慧城市水平之高:一是最能为大众所感受到的,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智能化水平;二是从国际标准化数据上来看,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都是中国牵头制定的,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数据标准;三是国际上很多Key Word(关键词)是我国主导和参与定义的,比如CIM、Smart Community、Smart Building等。
但是为什么在有些国际上的智慧城市排名里面,我们却没有几个呢?首先这些机构是非公益的民营机构,不具备权威性;其次因为他们没有中国的数据,而且对于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他们完全没有可比性。
《中国安防》:《中国安防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着力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请问我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建立状况如何?
万碧玉:智慧城市的标准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国家标准。我们有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跨行业的,即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来进行这项工作,在标准体系的建立上非常有优势。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已经发布的有40多项,在研的有几百项。
2、国际标准。我们一直在积极地推动智慧城市标准的国际化,这项工作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一些支持。
3、地方标准。各地都在建立自己的地方标准,这项工作也是全面开花。
目前比较欠缺的是团体标准的影响力,行业协会、团体的标准做的比较多,但是影响力还是比较弱。不管是安防行业还是建筑行业,还是各种跟智慧相关的、跟城市相关的这些行业,都需要我们大力地去推动和扶植相关的产业,做一些标准化的工作。
《中国安防》: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发力,我们想请您对安防业内企业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万碧玉:目前安防产业的发展,大部分是离不开泛智慧城市里的一些主要业务应用场景的,比如交通、水利、环保、教育、医疗等等。再比如在智慧校园、智慧医疗里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城市管理各个领域都有安防企业的参与,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单一的企业无法完成所有工作。那么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国家产业很庞大,或者说我们同一个产品或者同一个服务,很多企业都可以参与。做精做专是不容置疑的,把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好是最基本的产业原则。不能盲目跟从市场热点,从战略性的布局上来说,还是要坚持本源、坚持自己擅长的领域。
2、对于龙头企业,综合性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安防行业也需要有总集成能力的、有综合实力的企业,他可以有自己的产品、自己专业的施工团队、运营团队等。要避免一个情况: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被集成的,总是走在大集成商后面。有些安防企业它本身就是一个大集成商,那能不能更进一步地在智慧城市里面提升呢?举个例子,原本客户对象是公安部门、交管部门等委办局的企业,能不能在更高层面,从市长、书记的角度去看整个城市的安全问题,这可以是一个努力方向。
3、注重标准化的问题。安防行业在这方面做的不错,有各种公安部的标准,包括各个行业的标准。那么在智慧城市这种大背景下,多参与一些标准的制定包括行业协会的团体标准是非常有益的。
4、注重区域协同的问题。我们有些安防企业,比如“长三角”的、“珠三角”的,可能局限于本地的上下游,基本上在本土走不出去。如何打破僵局形成产业链或者生态链,形成跨区域的合作机制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1437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